《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转摘《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项目)2017年第21期《两千年史记学研究》(作者:丁德科 马雅琴)的论文。该文原作26000多字,纵论绵延两千多年中华民族以至世界的大学问——史记学研究,使人深切感受到《史记》是中华民族上古三千年文化史之凝结,是一部不朽的百科全书,更是“人学”之根底书!无愧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丁德科、马雅琴教授《两千年史记学研究》指出,司马迁是世界文化名人,《史记》是人文与科学巨著,两千多年来,司马迁及其《史记》始终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逐渐形成了一门历久弥新的学科——“史记学”。以司马迁与《史记》为研究对象的“史记学”,上下两千多年,饮誉海内外,其特点与成就,起码可归纳为“本”“注”“评”“著”“歌”“戏”“传”“人”“台”“质”等十个方面,大体涵盖了古今中外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评价、传播及研究学人和研究平台等内容。
文章具体分论了“本”“注”“评”“著”“歌”“戏”“传”“人”“台”“质”。“本”,即关于《史记》的各种版本,包括写本、刻本、全本、选本等,《史记》各种版本的兴盛与司马迁和《史记》研究的深入、广泛传播密切相关。“注”,即对《史记》文本的考证、注释与研究,古今中外学者对《史记》文本研究呈现出从微观的文献史料研究到宏观的全本文献研究的飞跃。“评”,即对司马迁与《史记》的评论,包括对《史记》编纂体例、实录精神、《史记》人物、文章风格等方面富有真知灼见的评论。“著”,即对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论著,这些论著呈现出诠释性、辨析性、普及性、理论性等特征。“歌”,即传诵司马迁与《史记》的诗歌,用诗歌形式品评司马迁与《史记》,或在诗歌中运用《史记》典故作为比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戏”,即以戏剧形式反映司马迁、传播《史记》的史记戏,具有内容与形式的时代性、虚实相生的艺术构思、寓教于乐的教化功能等特点。“传”,即以多种形式使司马迁与《史记》故事、思想、精神、人文观念广为流传颂扬,熏陶滋润人们的心田。“人”,即研究司马迁与《史记》的学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史记》研究家与《史记》人文精神践行者两方面的特征。“台”,即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平台,具有众多、学术、教化等特点,是司马迁人文精神与《史记》研究、传承与普及的载体。“质”即司马迁精神,或曰《史记》精神,为历代研究者探索、提炼、概括,为仁人志士、有责匹夫所遵循。
文章强调,“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今”的司马迁精神,具有生动鲜活的时代价值。重视研究司马迁精神,重视研究史记学治学精神,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讯员 刘史力)
文章来源:http://www.wntc.edu.cn/info/1071/5027.htm